2018-07-11 14:22:13 责任编辑:vicky 0
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微软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报告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主持,并邀请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交流和对话。
卢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报告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应有的伦理规范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直关注的问题,也很高兴能够参考微软在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和伦理方面的思考和洞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研究一部主任俞建拖对报告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我们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发展挑战。要使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人类福祉,我们应该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挑战,并且超越纯技术和经济的视角,更多从社会和人文视角去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施博德和薛澜分别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针对人工智能的兴起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热情拥抱论”,另一种是“人工智能威胁论”。对于如何看待这两种看法,施博德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会对就业岗位产生一定影响,有工作岗位会消失,也会有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掌握新的技能,培养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观念。薛澜表示,科技发展会不会对人类生存产生威胁,取决于能不能有适应性的治理方式来应对。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我们应该热情地握手、谨慎地拥抱。
谈到人工智能会给政治、经济、社会带来的机遇和好处,施博德表示,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解决人类现在面临最大的一些挑战,比如精准医疗,精准农业等。在微软,有一个“al for earth”项目,将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节约水源、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事业结合起来,发展环境科学。薛澜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发展中国家、贫困山区和很多乡村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福利,尤其是在医疗方面。
在人们还在感受人工智能对人类传统思维巨大冲击时,微软已提出了开发人工智能的六项基本原则。施博德表示,微软提出的人工智能的六项基本准则——公平、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密、包容、透明、负责,是为了确保人工智能能够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得以使用。微软认为,要设计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必须采取体现道德原则的欧洲杯在线开户的解决方案,在赋予计算机更大力量的同时,也需要用社会伦理来引导它。薛澜表示,未来人工智能需要一套信息治理机制,在使用信息和保护隐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而这其中公司的责任非常关键。微软提出的六项原则,可以适用到更多公司,跨界的治理机制需要尽快推进。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合作成为必然趋势。施博德表示, 微软希望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让每一人、每一组织都能从人工智能获益。具体而言,就是把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独立的微软认知服务api提供给开发者,比如说语音、自然语言翻译、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任何一个客户都可以通过许可安排使用他们想要的api,然后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或者服务,真正地让人工智能落地到每一个行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大融合。面对新一轮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冲击,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技术而在于设计、开发和使用技术的人。建立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则、政策和法律是全社会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政府、学界、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